“大工种”迸发大活力

——掘进推行“大工种”制二三事 

 

      “我在工段挂职锻炼5个多月的时间里,深化了对电控系统及程序的认识,了解故障出现的类型以及检查、恢复等维修方法,还增强了自身技术管理能力。”这是掘进车间优秀生徐奂喆在矿“两型”党支部交流展示会中说出的肺腑之言。
        “实行‘大工种’制,实现岗位“一专多能”,达到各岗位优化配置,提高劳动生产效率。掘进车间围绕中心工作,挖掘内部潜力,打破工种界限,有效解决了困扰车间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,也为武铜持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作出了有益尝试。
顾全大局
      掘进车间是矿主要生产车间之一,与原江铜集团井巷公司合署办公,主要承担着副井提升系统、井下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。
     2022年,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江铜建设公司,为支持江铜建设公司发展,我矿优先江铜建设井巷分公司挑选主要技术骨干和精干员工。是年6月1日,掘进车间与井巷公司正式拆分。
      拆分后,掘进岗多人少,特别是技术、维修人员的匮乏,成为车间的“难言之隐”。
     “若要展开大中型检修任务,根本拉不开栓。”车间党总支副书记唐军说道。
      如何破解人员紧缺难题,打通保证生产组织“最后一公里”?
      在矿统筹安排下,掘进车间主动作为,果断推行“大工种”制管理模式,打破工段、班组、岗位界限,大力优化人力资源。
1+1>2
      车间有重点、有目标安排车间管理人员、维修骨干、技术骨干和操作人员共25名人员进入“大工种”平台,当有大中型检修、艰难险重任务时,车间统一抽调人员参与,协同作战,发挥了人力资源1+1>2的最大效能。
      今年6月份,该车间主动承担了井下干式变压器更换安装任务。12台变压器分布在南带S-410米、-460米、北带N-360米等变电所,点多面广,新旧变压器拆除、安装,电缆线的铺设,以及电焊机、起吊设备等设施从地面运输到井下战线长,再加上硐室作业空间窄小。面对多种困难与压力,车间充分发挥“大工种”机制作用,高效整合多工种交叉轮岗作业,从而确保了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。
      “我们先后承担了南副井钢丝绳更换、北副井通讯电缆下放、北带自动安全门主轴联接板加工等重大检修、自动化改造任务,彰显了‘大工种制’特殊作用。”车间副主任黄孝荣自豪的说道。
多劳多得
      该车间突出“收入凭贡献、奋斗有前途”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模式,出台“大工种”考评机制,并实施激励举措,将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,使肯干事、能干事的员工得到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收获和成长。
      “自参与大工种以来,我多次完成了北副井1#钢丝绳更换、南带N-460米自动化泵站等急难险重检修任务。虽然辛苦些,平均每个月多了几百元。”龚华军满脸喜色说道。
      据悉,凡大工种成员每月享受固定200元津贴,参与车间重大检修项目按每天60元奖励,参与日常支援检修项目按每次30元奖励;季度组织“大工种”挂职锻炼、轮岗交流人员进行述职考评,年度对“大工种”人员进行综合考评,实行末位淘汰制。“大工种”成员在挂职锻炼、轮岗交流、交叉作业中工作表现好,业绩突出,并经公开考核被评为优秀个人的将给予每月200元的奖励。
      多种绩效奖励措施,让员工得到了实惠。现如今你追我赶,争创佳绩的氛围日趋浓厚。
一专多能
      “大工种”制对岗位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对此,车间打破传统“守岗”的思维定式,使岗位“动”起来。
       加大岗位技能培训,一方面采取“因材按需施教”,实行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培训模式,组织技术骨干和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分类培训指导;另一方面注重“现场课堂”,把技能培训搬到生产一线,让员工在岗位上学、在岗位上练,力促员工“一岗多能”,实现“精一会二懂三”的职业目标。
      此外,还广泛开展劳动竞赛、技能比武、技术创新等活动。
       据统计,大工种实施以来,组织开展电氧工技术、低压电工、北副井罐笼更换、新南副井尾绳更换等技术培训14次,累计参培人员197人次。多层次、多领域、多岗位的技能学习培训,使“大工种”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和履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。
      “根据大工种安排,我从排水工段的钳工岗位安排到提一工段交叉轮岗,通过学习培训,去年我已经取到了国家认可的‘高空作业证’。”持有“双证”的“多面手”提一工段钳工王磊开心地介绍道。
      一年多来,掘进车间推行的“大工种”制,既有效缓解了维修技术人员紧张矛盾,提高了检修工作质量与效率,同时通过“大工种”岗位交叉,调动了岗位人员求知学技的积极性,扩大了岗位人员技能的覆盖面,提升了岗位人员综合素质,培养了一支技能过硬、作风顽强的员工队伍。
(章燕 万金龙)